阅读: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抗战文艺的力量】武汉合唱团:把“中国好声音”带到国外
【铭记历史,铭记先烈,抗战文艺的力量】
作者:王磊(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灯光普照四方,在这静谧的夜晚,我想起了家乡。” 1938年,作曲家夏知秋组织武汉合唱团前往南阳宣传抗日和国家安全。路过澳门时,他听到街上一位老艺人悲伤的歌声。他深受感动,写下了《思乡歌》。哀嚎的旋律,伴随着武汉合唱团的脚步,响彻整个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唱进了无数中华民族的心。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南京分崩离析,抗日和国家安全中心ty从上海搬到了武汉。大批文化人士、音乐家、青年学生聚集武汉,以文学艺术为武器,参与抗日卫国运动。
1937年11月,作曲家江定贤、刘学安等人与音乐老师黄教炎等发起成立了武汉合唱团,决心“把中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为抗战创作的合唱歌曲介绍给大众”。该组织的第一任领导者是江定贤,后来接替了夏知秋。最初有 48 名成员。
《南洋商报》向武汉合唱团报道。数据图像
为了壮大合唱团,合唱团决定重新招募新成员。众多有志青年的加入,为合唱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如青年演员向坤、大学教授陈仁兵、青年歌手周小燕等。余烬虽然唱歌不能直接击退日本侵略者,但唱歌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 “我们希望用我们磅礴的歌声,激发大家的潜热,让大家冲到抗战的最前线。”据杂志报道,《战歌飞扬》“很受观众欢迎,还在市广播电台不定期播放民族生存歌曲,受到观众的接受和支持”。
1938年3月5日,应冼星海邀请,武汉合唱团在汉口三角街俄罗斯俱乐部举行音乐演出,为难民筹集资金。他们表演了《最后的胜利来了》、《旗帜飘扬》、《打回东北》等抗战合唱,以及王仁义、张舍之的小提琴二重奏,吴艺洲的钢琴独奏,杜秀亭、田铭恩的男独奏,周夏亚的女独奏。当晚,他们为慈善事业筹集了1000多元。会后,不少外宾找到黄教艳等人,希望合唱团能够把“中国声音”带到国外。这个提议鼓舞了大家,纷纷萌生了去南阳旅游筹集资金的想法。
武汉合唱团的巡演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临行前,陈仁兵、夏知秋、黄教艳专程看望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局长董必武。在董必武的引导下,夏知秋联系了香港地下党并获得了资金。
1938年9月30日,以陈仁兵、夏知秋为首的武汉合唱团28人从汉口出发,开始了他们千里迢迢的“仁悲”之旅。合唱团南下广州、香港,通过合唱、短剧、演讲等形式宣扬抗日思想,其歌曲还被录制成唱片,流传于世界各地。世界各地。
此次南洋巡演的经费主要由合唱团自己承担。南阳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提供帮助。武汉合唱团这艘几乎搁浅的“音乐之船”再次起航前往东南亚,历时近两年的“音乐长征”拉开了帷幕。
武汉合唱团海外作品纪念册档案照片
1938年12月18日晚,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大世界娱乐中心举行试演,演出了14首抗战歌曲。 12月22日,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国会大厦剧院举行首场演出。当《八百壮士歌》雄壮的旋律响起,当成员们含着泪水唱起夏知秋创作的《思乡歌》时,台下数千名外国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多次发出声音。音乐所引发的这种情感共鸣是不可能的与任何词语相比。它立即超越了地理的障碍,将海外华人的心牢牢地连在了一起,与祖国人民浴血奋战。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原定8场,因演出场场爆满,后增至16场。 12月24日至次年3月,武汉合唱团在大世界、新世界、天府寺、首都剧院、维多利亚纪念堂等场馆演出67场。
每次演出时,合唱团通常先唱抗日歌曲,闭幕式结束后,幕布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并根据时事发表讲话。与此同时,在幕后,布置道具,表演戏剧,最后为战争筹集捐款。他们通过生动多样的艺术形式,揭露了哈普军的暴行,展示了军人们的事迹。抗战中的国家和平民,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纯真和中华民族与母亲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
1939年3月7日,在陈嘉庚领导的兴化赈灾会的资助下,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出版了歌集《民族之声》,收录了48首常规歌曲。这是中国抗战时期第一本在国外出版的抗战歌曲集。
怀着“提高国家安全意识,为战区受害者祈祷”的信念,合唱团走遍东南亚各个城镇,无视马来半岛的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之火。在新山(马来西亚的一个城市),合唱团表演了《逃往仙洲》,“情节感人,栩栩如生,表演栩栩如生……让观众落泪”;在笨珍(马来西亚的一个县名),合唱团演唱了《八百首》、《大力士》、《澎湃之地如万马洗,让观众高兴又高兴,又哭又唱”;在芙蓉(马来西亚的一个城市),话剧《自9月18日起》上演时,“观众深受感动,有复仇、报复的感觉,情绪溢出全场”;在巴生(马来西亚的一个城市),演员们用粤语表演“英雄与儿子”。 “剧情写得好,场面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
武汉合唱团成员合影档案照片
从1938年9月开始南巡,到1940年4月回国,武汉合唱团的足迹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东南亚各地华侨领袖纷纷捐款捐物。共有超过210万海外华人参与。欧美等地区民众也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善款230万元(英国殖民政府发行的钱)为了国内战争。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