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报道·奉献祖国、贡献西部】 扎根西部,践行强国责任 南方大学党委书记 吴晓政 广大西部地区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的报道令人满意、令人兴奋,证明“向西贡献”的向往正在减少充满生机的沃土。 这一变化,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在党中央的谋划引领下,山河更加美丽,经济活力不断爆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西部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 这一变化离不开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投身西部地区,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离不开广大高校贯彻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主体工作,积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建设”是东大人的追求价值。在“广种苗、精耕细作、常走访”机制的有效运行下,一批批90后、2000后从上世纪90年代涌向西部。怀揣梦想的东北大学。 逐梦西行,指引自己在广阔的西方世界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东大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毫无疑问“去妈妈需要的地方”。 学校党委始终重视引导各级各类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念,推动和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为母亲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做出贡献。 在第三堂思想政治课《南方人民大学民族记忆》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友余俊冲讲述了他从只认识“ABC”三个字母,到扎根西方数十年,成为新一代核电总设计师的故事。我们诚挚地邀请同学们“西北!”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时代榜样”报告、杨师先进报告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利益、人民福祉。 我们积极帮助毕业生树立理性的工作观。通过厘清“国家需要”与“就业前景”的内在一致性,学生可以让“西进”成为主动选择。 在东南大学,有一门工作创业的国家级“金课”:工作概论。 “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开始进入加速推进时期,对人才加入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这里,你不仅会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还可以走到国家发展的最前沿。”为此,本课程结合国际国内趋势、劳动力市场新特点、工作结构变化等,用数据和事实呈现,引导学生清醒认识、理性定位,主动选择。 在东南大学,有一个特别的奖项:完美奖。该奖项表彰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重要领域、担任重要职务。对于选择到基层、边防部队服务的学生,将给予特殊的表彰和支持。 2024届特等奖获得者中,有来自江苏的毕业生沉鑫,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成回乡的蔡志恒,到了某部队娱乐活动放在西方。 西进伟大事业,为西部地区建设注入先锋力量 我们的学生来到西方能做什么? 希望他们能把大事做好,把“小事”做好! 我们自豪地看到“90后人都上天堂了”——从一名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到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工程师,王浩泽用自己的毅力和出色的专业能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征五号火箭首飞“01”指挥员胡旭东多次执行关键发射任务,面对挑战从未放弃。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东大人对国家使命的责任感和对家国的深刻理解。 我们感慨地看到,获得云南省职工荣誉称号的王志明校友,他一生在十分艰苦的边境条件下工作,从事公路试验、设计和施工,参与支援也门公路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援外建设项目。新一代东大人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不畏困难。四川省交通厅校友胡厚池致力于改善山区交通条件,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邓一书校友荣获“农村劳动模范”称号。 我们高兴地看到,2024级本科毕业生杨硕通过学习中的岗位实习活动,深刻了解了真实情况,坚定了服务西部地区的决心,坚定了服务西部的决心。毕业后成为西部地区选拔的土著学生。 2013级本科毕业生刘小凡在苏州设计学院高薪工作,在云南省彝良县好至坝小学任教。教课期满后,他继续留任,成为当地的一名“村官”。他的感人作品被拍摄成微电影《闪耀青春》,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在东大,学校通过职业发展“旅行计划”,依托第一课堂的全方位、第二课堂的潜移默化、网课的有效补充,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就业援助计划”,制定学生到基层就业和西部地区就业的相关激励措施,组织对基层就业情况进行走访调查,为学生提供就业援助。精准帮扶。通过“基层岗位信息栏”,实时发布各基层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给研究生。 五年来,学校共招收西部地区学生200余名,录取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这不仅为西部地区持续输送优秀人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发展机会,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效对接,为西部地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先行力量。 西部地区发展支撑实施西部战略 我们西方的学生怎么样?更好的? 我相信,只有深耕西部、瞄准新特点、传达战略,才能发展西部、成就自我。 沃k是人才培养的“出口”,岗位教育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技术、人才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为更好促进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应,学校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牵头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建设我国首个未来机器人专业等13个交叉专业,建设第一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学院、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等,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大生态科技、新生产力发展需要,引领学生发展大胆进入“无人区”。越来越多的品质新势力来到西部,聚焦用心“寻新”,用智慧提升“品质”。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其丰富多彩的园艺和绿色生态理念展示受到全球关注。主城区总规划师黄聪校友运用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创造了高颜值、低能耗、可持续利用、产业合作的伟大典范。 在学校举办的第三届全球校友创业大赛(西赛区)中,选拔项目涵盖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 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的工程。我们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合作共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开辟很多新的工作创业领域,全面对接不同领域、连接各个环节、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支持学生扎根西部、服务原住民。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第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