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国家社科基金在相关学科领域开展标志性学术工作。自创办以来,已评选成果660余项。
截至2024年,共有61项成果入选。本版精选了9项成果,以作者撰写的文章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秦汉国家形式与国家行政草案》
作者:卜先群(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封建国家的开创时期。在先秦历史遗留下来的基础上,国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方式也焕然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秦汉历史切入问题,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揭示秦汉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的历史沿革和主要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从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以先秦秦汉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对象,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理论性、长期性、综合性并重的史学研究理念。
在研究内容上,从国家形态与国家功能理论的角度探讨国家形态与国家功能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古代“治”、“治”思想及其实践、秦汉国家结构的演变、秦汉时期的社会力量及其官僚体系等诸多问题。其中,对秦汉时期的国家结构、本土权力体系的本质、社会力量的官僚体系、乡村文献与行政运作、“乡村理论”与政治互动、“自言自语”与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社会演化是国家管理方式变革的主要原因,而国家治理方式变革又是社会演化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结果具有理论意义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们深刻揭示了秦汉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具有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
作者:程林(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不仅为中国长期经济领先世界提供了思想动力,而且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和经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启发作用。挖掘和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为解决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历史镜子,是一项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任务。结果基于历史坚持唯物主义,注重国际视野和整体研究,分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中外历史相互关联、互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演变。首先,以经济基础发展、政治上层建筑变迁、思想上层建筑变迁三个指标,展现先秦至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征,揭示其演变的内在机制,展现其延续性和文化韧性。二是从财富性、独特性、创新性、分析性四个维度,深入研究传统经济经济思想的内涵外延、概念术语、思想观念和分析方法,结合古今比较、中外比较的视角,重点展现贡献。离子和成就。第三,从国际视野考察其他传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研究其对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自然法哲学和官僚经济思想、日本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最后,坚持“两个结合”,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有益要素和现代价值,为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帮助。
成果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理论桥梁,为揭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提供学术支撑,推动中国伟大传统经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我国独立自主的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发展。
《敦煌石窟丝绸之路意象研究》
作者:沙无天(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敦煌石窟与莫高窟为主体,是标志不同文明交汇点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以洞穴壁画的形式记载的中古时期中国一千多年来沿丝绸之路与西方交往互学的历史重要写生,是目前已知最集中的丝绸之路图像集锦。
通过参观敦煌石窟,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洞窟壁画中都蕴藏着与丝绸之路历史密切相关的大理石图像。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有:描绘胡商遭遇盗贼的丝绸之路交通贸易的壁画;丝绸的形象广泛出现在各种写实描绘丝绸和各种丝绸织物的佛经画中,它们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物品;来华弘法弘法的济宾国僧人佛波利在丝路旅行图片、唐长安城上元夜乐舞元宵节描绘胡旋舞的大型乐舞场景、故事画、经画中大量的丝路异端女性人物、《老人进墓图》中的城垛形坟墓、波斯萨珊风格的已连珠装饰图案等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大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世界各大文明与中华文明交融互鉴,伟大的丰富了历史时期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透过成果的镜头,你可以看到敦煌石窟以“影像历史”的形式记录的中世纪时期交通、贸易、人员往来、文化艺术交流等文明互动的真实历史影像,是我们今天了解丝绸之路历史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第一手考古资料。
“人工智能及其创造力:心灵哲学的视角”
作者:高新民(入选2024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研究门类,已经取得了广泛认可的成就。然而,它的前进道路非常不平坦。有专家认为,它始终面临着意识的主观体验、自主模式等困难。ling,缺乏意向性。尤其是在创造力建模这一分支领域,我国人工智能界在创新软件开发方面表现出色,但对主要理论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而触及“计算创造力”这一被称为人工智能“最后前沿”的分支领域更是少之又少。尽管西方计算创造力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在学科性质、基础理论、发展策略和实施方案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讨论,例如如何看待工程领域和实践中“工程-数字解决方案”、“纯哲学解决方案”和“工程-哲学解决方案”之间的争论。
成果集中在意向性、意识、本体概念框架、自主性、自然语言理解、创造力等方面,并从心灵认知哲学的角度探索复杂心理能力的计算建模和机器实现的深层基础理论问题。成果对计算创造力的起源、最新进展、主要成果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哲学思考和分析,探讨了这一子领域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将如何发展。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部门,计算创造力不仅是一个基于哲学的计算创造力研究项目,也是一个有助于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计算项目;既是必须通过哲学参与的人工智能研究,也是与哲学发展相一致的工程技术研究。要让创造力这个最重要、最关键的智力因素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情报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部门。通过分析和还原,将日常创造力的概念转化为接近机器实现的科学术语,ginit既自然又计算,最终完成机器的理论建模和实现。
《《四库全书总目录》的细分辩证法研究与学术批判
作者:何宗梅(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在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中,《子部》不仅著作数量庞大,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学术和文化价值。但由于其内容复杂多样、处于相对边缘地位以及知识门类与现代学科体系的分化,对子成分、分学科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是不一致的结合《子部》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上的实际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录(以下简称“总目录”)收录了子部图书近3000种。堪称子部最丰富、最有洞察力的批评著作,具有重要的目录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通过研究总目录中子学的分部概括和批评,我们可以了解并积极总结中国古代子学的历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为古代文学文献史的研究提供启示和路径方法。
结果总结了《总目录》的分部及其子学的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导分部和子研究基于《总目录》对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结构体系的考察。第一节 分期研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题拓展相结合,使研究在方面与点、伟大与深度两个维度上同时推进。全面总结学术界对《总目录》分部的批评,恢复其体系,辨明其态度,总结其得失;将官学统一与建构的视角置于清代,从官学的本质是帝王之学的认知高度,对《总目录》分部的分类与思考批判了原有的学术缺失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辩证探究其深层因素;基于古代知识体系对紫学时期的文学进行研究,从知识结构上理解和解释古代作家的文学风格,解释文学内部体系的变化从知识结构的演变中,从而对文学的自然本质和发展规律有更深入、更真实的认识。
《文学诠释学的“中国范式”(1942-2022)》
作者:顾鹏飞(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西北大学教授)
文学诠释学是一门“人文科学”,是人们在文学活动中关于自身理解、解释和运用的实践知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当代中国是否有自己的“文学诠释学”等问题存在争议。如何剖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独立知识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诠释学的当代阐释中的“中国范式”、本土化的“中国范式”西方文学阐释学的阐释与8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中国阐释中的“中国范式”,形成了三种阐释资源的互补和相互印证,为证明“当代中国有自己的文学阐释学”提供了历史支撑。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追溯史料之间的思想联系,初步绘制出具有“中国范式”的文学阐释学图谱。
其结果是,通过大学对文学诠释学“中国范式”的专门寻页的发现,成就了“西方文学诠释学代表大学”的神话,让文学诠释学“中国范式”中的普遍内容成为诠释学的“旅程”形式,首次构建了具有文化主体性的当代中国文学诠释学的学科形态,并为中国当代文学诠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ul试图在未来推动文学解释学与西方文学解释学的双向研究和融合发展,在全球文学解释学领域实现中国声音。
《自然资源管理通论》
作者:曲福田(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现代化方式的发展,经济资源要素、生态基础和管理载体的综合特征日益凸显。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正处于从传统分类管理向现代统一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t。需要建立以统一管理为主体,效率、公平、可持续、安全等多目标协同的系统自然管理理论框架。
基于这一当代问题,结果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的“善治逻辑”,强调基于自然经济、生态、社会和安全资源的多维度功能和价值的系统认识,寻求科学、高效、合作、健全的管理方法。由此形成的体系构建了包括“四大支柱”和“两个基础”在内的自然资源管理理论框架。 “四大支柱”包括明确的权利登记制度、发达的市场机制、有效的政府监管、多样的管理模式; “两个基石”是完整的法律体系和先进的科技管理,为有效解决各类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成果系统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经验,广泛吸收国际前沿理论和交叉研究成果,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自然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本文提出基于“功能认知——价值目标——管理方法”逻辑的研究范式,立足于社会主义自然资源所有制制度,强调实现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促进自然资源支撑高效配置、均衡利益与我国自然资源的有机统一。
《卫星账户会计理论与中国实践》
作者:蒋平(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图书馆(东北财经大学教授)
随着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拓展和创新发展,以新生产力为锚定、聚焦全产业链布局的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逐步形成。但基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统计思维逻辑难以匹配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框架,不能准确满足整个产业核算的底层需求。如何客观衡量全产业链的经济贡献,科学引导衍生产业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成果基于卫星账户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中国工业的改革和提升提供参考。美国会计。他们围绕数字化和新兴产业会计、制造商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会计、资源环境会计及其他领域会计等重点议题,围绕“学术基础-体系建设-测试检验与探索”三个层面展开。首先从学术角度阐述了卫星账户的理论机制、方法逻辑及研究。生产行业核算中的认知盲点显示了卫星账户在捕捉衍生行业经济活动、评估对整个产业链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独特优势,为衍生品会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在监测卫星账户研究最新进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本土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通过比较和分析相似之处,d不同国家和地区卫星账户的差异和创新,开发卫星账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各衍生行业的会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卫星账户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探索性尝试,建设相关领域的卫星账户,并进行试验编制,为卫星账户国产化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近代中国南海领土研究》
作者:郭源(入选202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暨南大学教授)
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有充分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南海问题涉及中国领土主权、民族权利和尊严,是中国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学者。近代以来,英、法、日等国家在南海的存在,对南海地缘政治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各国立场和利益的演变成为后来南海问题的根源。
该成果的突出特点是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在南海争端中采取立场的原因,巩固境内主要研究环节,推动和完善南海历史研究的整体结构。挖掘、整理南海主权的历史依据,是我们研究南海问题乃至主权争议的传统优势。英、法、日等现代国家的南海档案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丰富南海保护的历史证据链。y 国家的权利。在其他国家不断挑战中国主权的情况下,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成果以比较研究为主,辅以英国、美国等国的航海文献和调查报告,以深入了解国家间关系,使论点和结论更加公正,力求客观反映我国南海问题的国际话语。
研究结果还研究了所谓“南海仲裁庭”在认定南沙群岛部分岛礁性质和现实过程中引用和解释部分历史文献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论据和结论的错误。同时审视菲律宾在向南海仲裁庭提出主张时引用和解释历史文献所犯的错误l 并回答问题,并驳斥其谬论。这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南沙群岛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对南沙群岛所有权的坚实历史和法律基础。
。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