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阳(《求是》杂志编辑、审稿人) 《求是》杂志第十九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是人民心声、时代潮流、历史必然”。文章强调,“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不断加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和融合。”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后续和科学指导。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文字和融合构成的文化生态。 “多元化”是文化活力的缩影活力。从地理上看,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西地区等不同文明发源地的独特发展路径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通过器物、技术、信仰的交流,逐渐发展出共性。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在与周边部落的交往中,通过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分裂实现了统一,促进了以礼乐文明为基础的文化融合。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中,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不仅保持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内涵。多元共生IC文化生态让中华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体”提供了文化的主要向心力。 “一体”体现在价值观和文化基因的共同追求。费孝通先生强调,这种“团结”不是外力强行的“同化”,而是基于共同历史记忆、价值观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自然团结”。这种超越地域、民族的精神共识,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文化基础,保证了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各项发展中始终保持向心力。 “多元一体”塑造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是指特定国家、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意识、独立立场和自主创造。它是意识、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任何文化要经久不衰走得远,要有领导力、团结力、塑造力、辐射力,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差异”带来包容和变化,体现在主观性上。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语言、风俗、信仰、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传承,共同构成了文化多样性的“地下”。多种文化的碰撞,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注入了活力。 从古至今,许多最重要的理想价值观始终没有改变。例如,“以民为本”思想,从《尚书》中的“民为国之本,本为国之本”,到孟子的“民为上”,再到现在的“以民为本”。表述虽不同,却同根同源,成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象征。处理外部ch时保持谨慎、增强信心、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我牺牲、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 “天下兴衰,匹夫有责”的国家社会责任,使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中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中华民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需要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交融融合。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智慧。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转化、融合,树立和彰显中华文化符号和各族共同的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遗产”和“文化保护区”等举措,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变革的源泉。同时,加强核心价值观引领,让核心价值观成为精神支柱。l 团结不同文化的纽带。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异同关系,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第03页)